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山东省医学科学院)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(以下简称“学院”)建设,全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提高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核心,积极实施思政课“亲验制”教学改革,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。学院相继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,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和思政金课,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励11人次,2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思政课教师。学校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,聚焦把道理“讲深、讲透、讲活”,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法,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。
夯实三个基础 把道理讲深
立足主题教育以“贯彻”为要,以“落实”为重的要求,学校努力夯实把道理讲深的基础。马克思主义学科是一个逻辑严密、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。为把这个宏大的理论体系讲深,就必须夯实人才、资源和教研基础。
夯实人才基础。将理论讲深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,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。相对于思政教育的要求,每一位教师都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,为弥补这个缺陷,学院制定了“英模进课堂”计划,与山东省委讲师团合作,将各行各业英模人物引入思政课堂。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为道理讲深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。学院对专任教师加强培训,建立健全培训机制,查找短板,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培训内容,开展精细化、常态化培训。
夯实资源基础。把道理讲深,就要求深入实际。学院致力于构建多场域融合的思政课堂,提出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理念,充分利用各种思政教育资源,把思政课堂开在历史博物馆、革命纪念馆、新农村示范建设点等地方。充分利用电子资源,构建“泛在思政”教育体系,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思政教育,让师生随时随地沟通讨论。
夯实教研基础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科学的方法是教育效果的保证。教学研究是弥补思政课教师短板,优化教学方案的关键环节。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,立足主题教育,学院大力推进教研创新,夯实教研基础。首先,创新教研活动形式,构建跨学科的教研平台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跨学科的交流能够发挥学科协同优势,有助于相互启发,从多学科角度把道理阐释清楚,进而将理论讲深。其次,精准教研,梳理各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,集体攻关,集思广益,从各学科不同视角寻求最好的讲解方案。最后,构建模拟课堂,多演多练。通过师生角色互换,让思政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获得灵感,进而优化教学方案。
兼顾三个视角 把道理讲透
学院立足主题教育“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”的要求,致力于把道理讲透,做到以理服人,让学生接受观点的同时,接受观点背后的逻辑。一个命题的成立需要满足价值判断、逻辑判断和事实判断的验证。学校提出思政课要通过三个视角把理论讲清楚,即历史的视角、现实的视角和理性的视角。三个视角在讲道理的过程中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学院从现实的角度向学生阐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、发生的历史性变革,讲透理论蕴含的深刻内涵,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价值判断。
做好三个结合 把道理讲活
为把道理讲活,把枯燥的理论变得有滋有味,学院贴近学生生活,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、生活、发展中遇到的困惑。立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,学校致力于加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,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。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,并系统性提出思政课教学的“三结合”模式。
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。为避免思政课理论变成空洞的说教,就要聚焦大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、学习生活中的迷茫、行为选择中的困境,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,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学院建立了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和研判机制,定期研究大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,并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当中进行讨论,在理论讲解中给学生提供方法论的指导,从而让思想品德教育兼顾价值引领和行为养成的教育目标,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。
问题讲解与社会实际相结合。为把道理讲活,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编写案例库,用“小故事”阐释大道理。教师搜集各类统计数据,通过对比结果,分析数据,切实做到了以理服人、以事实服人的效果。
观点批判与互联网时代背景相结合。网络技术给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挑战,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,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,学院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既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面引导,又保持对网络热点话题的紧密关注。学院组织专班对网络热点话题进行整理和跟踪,对错误思想、不当言论在课堂及时予以澄清、批判和规劝,有效消除了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,也解除了学生的困惑和压力。
来源: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:姜珊 审核:刘彦军